2012-09-28

余婉蘭: 全職湊仔公

本文出處: 《進修生活》,第116期,2012年8月至9月,第10頁。

蔡建誠(Franklen Choi)的家裡播放古典交響樂,貓兒慵懶地躺在鋼琴旁,一歲半小女兒在大廳中央繽紛的兒童樂園亂走亂動,四歲兒子掏出昨天在排檔藝術嘉年華會砌的手工 仔,解說一番。是日早餐是自家製烤麥麵包和混合果醬,他讓記者也嚐一點,非常健康美味。Franklen說第一次讓記者登門造訪,家裡有孩子會特別亂,連 聲說不好意思。

桌上的早餐尚未收拾,一會兒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來電;兩個小鬼三不五時需要大人的注意力,Franklen忙着應對;訪問中途,忽然記起十二點得 煮午餐,然後帶兒子上幼稚園,一心幾用。一個上午,他忙碌極了,但自有男性的鎮定在,加上累積四年全職父親經驗,忙亂之中,駕輕就熟。

男人 煮飯湊仔?!
二0 0 七年太太生第一胎時,Franklen決定擔起煮飯湊仔的重任,因為當時太太事業發展前景較好,年輕時讀過女性主義,心想沒有理由先讓女人犧牲事業。商量 過後,他決定放棄政策研究員的工作,在家邊當全職父親,邊完成博士學位。Franklen說,本來心裡就很想照顧兒子,不想假手於菲傭,寧願犧牲一份收 入,節省點,換回親子關係。

男人當全職父親,靠女人才成事,幸得太太全力支持,她在工作掙錢之餘,分擔許多家務。「社會必須給予家庭照顧者的認同與尊重。」他特別尊敬女人, 也特別不滿定型的性別分工,誰說照顧工作容易?技巧、耐性和時間缺一不可。誰說女人天生就得硬食家庭照顧的工作?男人也可以自願加入行列嗎?

無償工作,也是工作
現代女人可追求事業,但不可扔下照顧家庭的責任,不想請外傭的話, 得承擔雙重負擔(Double Burden),兼顧不了,先放棄事業吧;而現代男人得有男人模樣,事業為重,家庭經濟支柱者,他們自有其男性的負擔,至少贏回社會尊重與地位。 Franklen認為,家庭性別定形間接影響了社會的性別分工,進而影響性別地位,社會尊重等。既然男性是既得利益者,先放下包袱,發聲吧,高舉照顧工作 的重要性,但他率先面對男人老狗唔做野的「社會指責」。

去街市買餸時, 女小販對Franklen說:「你太太真幸福,有個咁好的老公。」男小販則說:「你太太真唔話得,出去搵錢養你。」後來他們會說:「男人最好都係搵返份工 啦。」通常Franklen回答:「照顧孩子就是我的工作啦。」對啊,這是無酬勞動,社會基本勞動力,對社會貢獻良多。英國智庫組織「新經濟基金會」曾發 表過一份工作的研事報告,指出工作應該分為「有償工作」及「無償工作」,前者是指一般認知的打工賺錢,後者則包括家庭照顧或社區義務工作,然而,目前主流 社會明顯忽略「無償工作」的巨大貢獻,它既沒有收入,也沒有社會認可。

所以,有些親戚朋友並不理解Franklen這決定:「男人為什麼不出去工作呢?男人始終要賺錢養家啊!」甚至曾經他向一位朋友傾訴,說自已想做 兼職工作,但社會環境轉變得好快,擔心無法適應,朋友劈頭一句:「你係咪養懶左?」Franklen坦然當時有點受傷,「我們成為經濟依賴者,沒有收入, 沒有自主權,等太太給錢,有時會焦慮不安,心裡不太好過。」社會從來沒有相關的思維訓練,男女性別定形僵化, 男士的心理調節非常辛苦。Franklen每天試着調節心理,做回實事:推廣家庭性別平等運動、參與社會事務、教育學生、認真與子女相處,重新找回男性 「事業」以外的自信與尊重。

將來會[全日]重返職場嗎?Franklen幽幽地說了一句:「將來會,等他們再長大一點,但我知道我將很不捨得。」然後,他看着兩個孩子,表情有點無奈,也有點傷感。Franklen希望社會鼓勵兼職工作形式,讓家長維持到收入之餘,同時亦可照顧家庭。 

2012-09-18

茶餐廳起碼要有座椅增高墊

帶著囝囝囡囡外出,有時被迫光顧連鎖快餐集團,因為通常有高腳餐椅供應。

兒童有權參與社會生活。一直都想發起寫篇聯署聲明,呼籲全港的茶餐廳,於店內提供高腳餐椅或座椅增高墊 (booster seat)、廁所提供矮凳,方便小童用餐、洗手和如廁,這些都是花費不多的投資,卻方便萬千家長。可惜沒有時間草擬這篇聲明。


人願意在Facebook建立草擬群組,然後以公開活動形式發放這篇聲明?我第一個聯署。

(店內少放置電視機 [免孩子分心]和餐單上有健康餐選擇的更好。)

2012-08-26

陳惜姿:一人一信運動的點滴 (節錄)

節錄自明報OL網

這次統籌一人一信的家長組核心成員,是全職爸爸F,他本來為四歲大的兒子和十 九個月大的女兒計劃了一連串的暑期活動,現在都因為參與反國教科的行動而泡湯了。這個爸爸家裏沒外傭,太太上班了,早上八時多起脇至晚上兒子女兒十時半睡 覺期間十多小時裏,要打掃煮飯講故事哄孩子睡覺,還要蹲在電腦前跟進一人一信行動的進展,有時一天跟兒子說話不夠十句。

曾登入一人一信網站(parentsconcern.hk)的人應該感到很神 奇,當你一輸入校名,校長名字和學校地址電郵便會立即蹦出來,我們不是政府,也沒有財雄勢大的支援。這個網站,是一對義工夫婦做出來的。架好棚架以後,爸 爸F不斷與這對義工檢討和修正一人一信運動的各種執行細節,還要訓練義工,給他們分配工作。由於要把學校的回覆做成google map,那些工夫很不簡單。他往往要到子女睡了以後,才能全神貫注看一人一信收回來的電郵的時間。與義工,或在網上、或經電話,傾談跟進學校回覆的情。 若義工當日遇上學校對提供資料態度迴避時,更要為他們打氣,注入正能量。我們在臉書群組招來的義工全是精銳部隊,F常說,只給他們分配打電話的工作,真是 虧待了他們。

到睡覺時,心裏還時刻惦記運動的進度,又想覑如何在日後保住運動的成果。結果他常常熬至半夜三點才入睡。當然,家長組尚有幾個人在此刻仍在工作,他並不孤單。

 


2012-07-19

Shall we talk? Should we have talked? Yes, we still can talk!

對父親的理解,增進了對自己的理解;對自己的更多理解,又再增進了對父親的理解。父親生前,除了臨終時握過他的厚手板外,我們從沒有機會平等交流;今天陰陽相隔、處於兩個世界的人卻能視域融和。我終於可以驅散跟隨父親英年早逝的陰霾。

一位正在求職的親友談起,原來現時有些商場保安員職位,要求員工每兩星期 (甚至更短時間)輪班一次。上夜班已經夠累人,這樣頻密的輪班、即是好像今個星期在香港工作,然後在歐洲工作,生理時鐘才剛剛撥妥,馬上又跑回香港工作,要適應不斷改變的時差。

從事這樣工作的人,肯定會很快有睡眠失調,對身體健康、情緒、警覺性,甚至認知能力都有惡劣影響。已經有研究顯示,長期的失眠,可能導致精神錯亂,甚至提早發生腦退化。這樣賠上健康的工作,多多人工都不要。

我先前就因長期的睡眠失調,導致身體好差。現在雖然生活正常,今天健康還在還債中。

事情是這樣的。之前每天揍小朋友由朝到晚上,然後才寫論文,有時還有其他工作,每晚起碼凌晨二時才睡,但腦子剛高速運轉,其實一時難以停頓下來;好不容易才睡著時,又不停給寶寶或貓貓弄醒。弄到幾年以來,除假日外 (太太不用上班時) 每天睡眠不足。早前晚上要大修論文,又要備課教書,又寫關社文章,結果每天睡眠經常不足四小時,而且是斷續的,結果幾乎弄出一個大病來。

其實大學畢業以來,我就是隻貓頭鷹。即是說,我的睡眠失調問題,前前後後足有廿年,只是揍了小朋友後的睡眠質素更差。

這些都是最近幾個月來壓力大大減輕後 ,才徹底明白的事。我一直當一天有四十八時。

兼讀真係好辛苦。幸好,早前終於提交了兼讀了九年的博士論文。能夠提交論文,表示終於可以離開那種每天只有小睡的非人生活。現時每天早睡早起,出外運動,讓自然日照改變助眠的褪黑激素的分泌與體溫週期,練氣功,加上其他助眠的好習慣 (例如改變房間的溫度,增加維生素B和鈣質的攝取、戒霄夜和含咖啡因的食物飲料、睡前不看發光物體等),無論是入睡或續睡困難的問題,都有顯著的改善,而且完全不靠安眠藥,亦體證了失眠不一定是心理問題 ﹝但睡前不靜心,如講電話、打電腦或看電視,則我會很難入睡)。

正同自己的失眠說再見時,忽然猛然醒悟到先父當年必然也患有嚴重失眠。

那時父親經常和母親因經濟問題和小故吵架 (貧窮夫妻百事哀)。他早年是廚房學徒,後來成為了香港第一代擁有A牌的電工,也是水喉匠,曾獲某著名中學聘用為技工,但後來遭解僱後,一直只是散工。平時下午經常沒工開,他就再家中午睡,半夜經常起身在家「行內行去」,家人都大惑不解,哥哥甚至直到最近還覺得他很懶惰,想富有但不務正業,與我的印象不符 ── 小時候他常帶我去中學和車房『開工」,對他的幹活大手、青筋鐵臂和待人態度印象深刻。

當年他煙酒不離身,尼古丁有興奮劑效應,酒精又抑制深層睡眠,可能導致晚上難以入睡和睡不安穩。他想透過午睡「補回」,但有時由於睡到傍晚,又減低了晚上睡覺的慾望。結果,無法衝破惡性循環。失眠壯大了起來,估計像我般長期晚上少過核心睡眠所需的五個半小時,而且持續更多年時間,令他日間無精打采,嚴重影響情緒和工作表現,甚至可能曾經躁鬱。我完全想像到,夜深人靜,他晚上清醒地躺在床上時,強迫自己入睡但徒勞無功,既生氣又沮喪的樣子。雖然他樂於助人 (朋友和舊顧客普遍對他讚不絕口),肝火卻令他無法鬆靜。

可惜他當時不知道。

一直以來以為他因飲酒導致中風,後來又因吸煙導致肺癌而早逝,今天才發現長期失眠亦可能導致他免疫力低下和各種精神問題。

我把發現告訴家人,他們點頭稱是。

真的很棒。

對父親的理解,增進了對自己的理解;對自己的更多理解,又再增進了對父親的理解。父親生前,除了臨終時握過他的厚手板外,我們從沒有機會平等交流;今天陰陽相隔、處於兩個世界的人卻能視域融和。我終於可以驅散跟隨父親英年早逝的陰霾。


延伸閱讀:做個怎樣的爸爸?

2012-07-17

國民教育,自家教育,及民主監察學校教育

最近國民教育搞成這樣,腦海又再浮現日後不讓囝囝上學校、自家教育的念頭。

很多先進國家都容許自家教育,台灣也是可以的。香港法例其實沒有明文規定禁止自家教育,只要向教育署「證明」孩子得到合理又足夠的教育就可以了。

「上 學校」不應與「教育」劃上等號。「強迫上學校」應是二十世紀才開始發生的事。自古以來,世界各地的人,絕大部份都不在正規機構內受教育。別忘了除了正規教 育外,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都是重要的學習途徑。中國古代的學塾,就有私塾、義塾和家塾等之分,均不是規範化了的官方基礎教育機構。家庭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的重要場所。

自家教育有不同的實踐方式,有講求高度結構性到完全即興的都有,甚至有人認為在家進行的深入輔導根本無須作業和評核,因為家長完全明白孩子的進度。所以不一定是家長拿著教科書在家定時定候教授官方課程加考試測驗。

其實我也是用某套自家教育的理念去教導我囝囝的,包括因材施教、從囝囝興趣出發去選取繪本、參觀、美勞、兩個興趣班;從工作中學習、著重過程、此時此地、機 會教育、大量的對話及與囝囝一起計劃和學習等。帶囝囝去遊行、讓囝囝做家務、邀請不同朋友帶小孩來我家、共同出外活動,讓他參與社群生活、學與環境和諧共 活。

幾年前,曾經與相熟而剛有小孩的朋友推介這個觀念。朋友普遍擔心,包括信心不足、擔心小孩日後難以升學就業、與同齡小孩接觸不足等,當然也由於家長要為生活奔波,很多都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推行。

在英美等地,有大量自家教育的支援組織,有各種另類課程,辦自家教育的家庭也會互相支援,如探訪、分享資源、集資、共同舉辦各類學習、社區服務或文康活動等。外國不少研究都顯示,自家教育的孩子的公開試成績,未必比學校讀書的差 (不少甚至更好)。雖然可能少了與同齡在校孩子玩樂和做習作的機會,但卻多了與不同年齡和背景的孩子和成人共同學習和做事的經驗,甚至過更正常的社交生 活,長大後思想往往比較成熟。

在香港實踐自家教育,若沒有社區或親友的支持、父母工時又長、生活指數又高、居住環境又狹窄、儲物空間又小,基本上很困難。能夠滿足「官方」要求的,家庭恐怕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

所以亞洲金融集團總裁和亞洲保險有限公司總裁、前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夫婦可以辦「學校」,為他們的小孩辦「自家教育」。

結果,自家教育對一般人,特別是基層市民來說,可能會面對很大的官僚規管和其他壓力;對有錢人或有閒階級來說,則可能是精英主義復辟。

(我對陳智思夫婦無惡意,純以事論事。)

第三條路,是動員家長組織起來,要求民主參與監察學校教育,讓課程變得更合乎教育理念,達至普及教育的理想。我們委託了學校教育孩子,要確保這個委託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長遠有益,而不是有害!

筆 者不是鼓勵家長成為怪獸家長:我們應該支持前線老師運用她們的專業自主,去趨近最理想的個別化教學。因此筆者支持小班教學和盡量減少標準化的評核。但是, 我們普遍都經歷過港式考試主導的集體式填鴨教育,而今天前線老師的教學自主,更愈來愈受到狹隘落伍的民族主義和巨細無遺的官僚規條所威脅和蠶食。

那些所謂國民教育教材,除了歌功頌德外,不鼓勵批判思考、不建立正義感、不認識多元民族文化,也不鼓勵同學長大後合作參與改造充滿不公平的社會,其實通通應該要送去廢紙回收場。若整個課程的意識形態均如此,不是「洗腦」,就是進一步鼓勵學生口是心非,加強對學校,甚至整個社會的疏離感。

各位家長,請不要再對你孩子的學校教育質素,袖手旁觀了。


延伸閱讀:爸爸媽媽齊來喝停國民教育!

聯署聲明:爸爸媽媽齊來喝停國民教育﹗

發起團體: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

我們是一群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 

「國民教育」去年來勢洶洶,我們最初隔岸觀火──相信香港政府不會太過分、相信教師組織會撐著、相信老師能堅守防線。我們也相信,在家親授口述歷史和生活 經驗,能對抗指鹿為馬的洪流。直至由政府公帑資助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出現,我們驚覺原來「國民教育」可以這樣以偏概全、混淆是非黑白! 

我們不反對孩子認識中國,但是教育局頒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中的「國民教育」概念,偏頗、倒退和落後,未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之餘,教學示範 中更不乏荒謬和匪夷所思的例子,令我們感到擔憂和憤怒。 

孩子的教育,家長決不容別人胡來。連中學生都站出來了,家長豈能袖手旁觀? 為此,我們成立「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提出以下立場和訴求: 

一、要求教育局立即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叫停「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試行計劃,並且重新啟動全面的公開諮詢,以家長、前線教師和學生為重點諮詢對象。在未有結論前,學校不應在今年九月新學年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二、我們不反對子女深入認識中國,但對中國的認識,應超越狹隘的國族主義,並引入更能與世界接軌的「公民教育」內容,包括探討公民在本地、國家及國際層面應擔當的角色,以及培養公義、和平、多元、包容、人權和民主等普世價值。 

三、我們認為,教育本來就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從多角度出發,客觀持平地認識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和社會狀況,同時教育學生理解和尊重多元民族文化。 

 四、我們強烈譴責教育局浪費公帑,資助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觀點偏頗和內容錯誤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並且強烈呼籲全港學校和老師棄用所有此類劣質教材。 

五、對於政府監察外判國民教育教材的表現,我們深表失望。我們強烈要求教育局全面公開交待現時撥款資助教育機構撰寫教材的情況和帳目,以及外判的條款及審批準則。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成立不是一時之興,長遠而言我們將以家長之名持續監察,包括約見教育局和各辦學團體,了解他們實施國民教育的方針,並適時對外公布,讓家長一目了然。 

我們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有責任教導他們明辨是非。面對謊言和歪理,一定會反抗到底。倘若你是家長,也請出來守護自己的孩子。

2012-07-15

愚公移山

有朋友認為我過份樂觀。
對,我是天生樂觀的人。有了小朋友、教了書之後,比以前更樂觀。因為,能積極樂觀地做人,才能感染學生和孩子,日後去參與改良這個社會。

沒錯,香港社會還有許多不公平現象:貧富懸殊、官商勾結,日益嚴重。很多企業還是沒有社會責任。還有很多影響後代的議題:核電污染、填鴨式教育制度 ....

但是,我亦看到本地越來越多人醒覺,民間力量越來越強大。

我選擇記住正面,不忘記負面。

十多年前有一次,朋友和我反對香港的畸型選舉制度,從中環遊行去政府總部。猜猜有多少人參加那次遊行?
五個。「肉酸」過「光豬六壯士」,給記者恥笑。

2004年七一大遊行,朋友和我派單張呼籲市民關注官商勾結。佷多市民接過單張,一笑置之。那時還有很多人崇拜富可敵國的李超人。

今天,「地產霸權」四個字,深入民心。

我們以前籌備市民集會,沒有facebook,電郵也不普及,一切通訊依靠人傳人、電話、傳真,能夠有數十位市民參與,很不錯。過百人?好好。一千人?嘩!

近年每年有幾多次百人遊行?

還有,六四、七一集會每年的參加人數均破記錄。

除了七十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外,隨後的三四十年,都不見有這麼多中學生會上街。

由中學生組成的《學民思潮》,過去一年的行動,為已為人,想讓所有香港市民的後代,有良好的教育,使我感動。

還有很多年輕人,前仆後繼、不畏強權 (雖然我不想你們給胡淑噴筒射中)。

我看到我們社會的希望。眾多民間團體和教育工作者多年來的努力,令民主反獨裁的思想,薪火相傳。

社會制度由人製造,人可以重造它們。

我們團結友愛、抗拒分化,有朝必定可以成功。

2012-07-09

人生的體驗

成為全職照顧者後,有兩個了不起的經驗:「經濟依賴」和「被人看不起」。有錢人和專業人士很難理解這兩者。我雖然曾從事社會研究十載,這幾年才親身體會香港窮人的一些感受,也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家庭主婦,自我形象低落、有強烈的自卑感,及好敏感其他人的說話。

全職的家庭照顧者,其中一個最大的壓力來源,是沒有收入,成為經濟依賴者。在香港這個無財不行的高度資本主義社會裡,成為經濟依賴者、失去經濟自主的感覺,很不好受。香港政府應該仿傚外國,為家庭照顧者提供照顧者津貼和退休保障,舒緩經濟壓力的同時,更肯定她們對社會的貢獻。

延伸閱讀:
重思照顧工作,邁向正義社會 ── 寫於2012年三八婦女節前夕


我們從小都知道「肯定自我」的重要性,但是當空無感籠罩著自身時,要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不易。我恢復自信的方法,除深入反省外,是寫作和維持社會連繫。建議我的學生,若你暫時找不到有薪工作,可以:
  1. 透過寫作、繪畫、書法、雕塑、手作、攝影或音樂等方式,培養自我創造的能力,開闢豐富的內在世界,獲得精神上的自足,離棄使人情緒大起大落的感官刺激生活; 
  2. 多做義工 ,培養贈與的能力,使你的人生更充實、生命感更強大,助人實自助; 
  3. 遠離那些令你覺得失去自信的人和事、靠近那些增強你力量感的人和事,包括朋友和某些宗教教派。

延伸閱讀:


* * * *

閱報得知,前歌手蔡齡齡抑鬱跳樓亡。其實,普通人都會患上抑鬱症,特別是人漸到中年,無法放下過往的執著,也不知如何為將來的半生定位時。若再加上種種生活壓力,是會非常危險的。若有朋友感到自己經常情緒低落或脾氣暴燥,我建議:
  1. 多向朋友傾訴;
  2. 多做靜坐或內觀;
  3. 閱讀一點佛教書籍,了解因緣和合 (我不是佛教徒,也覺得受用無窮);
  4. 設法降低壓力;
  5. 一定要處理失眠 (但失眠不一定是心理問題,有可能是生理、環境或認知行為等因素造成);
  6. 試看中醫 (中醫處理情緒問題有二千年歷史)。

延伸閱讀:

2012-07-08

天生愛自由




終於可與囝囝到香港藝術館看豐子愷的畫展了。展覽分兩層,我們只夠時間看到一半。豐子愷的漫畫結合文學與藝術,簡單含蓄,充滿人情味,呼籲人們愛護眾生,培養仁愛慈悲的心,看後只感內心平和。可惜他在文化大革命時飽受屈辱 。

看完後,與囝囝再到太空館看全天域電影《天生愛自由》。電影講述拯救瀕危的非洲大象和印尼婆羅洲紅毛猩猩。這是囝囝第一次進入電影院。

碰巧的是,我小時候看的第一、二部銀幕大電影,也分別講述象 (《小飛象》[1976重映]) 和猩猩 (《金剛》[1976版]),都是在尖沙咀海運戲院看。無論是那隻可愛的小飛象,還是那個叫Jack 的古生物學家,大聲喊叫直昇機不要射殺爬上世貿中心最頂的金剛 (「唔好殺佢呀!」[粵語配音]),身旁的表姐在拭淚的情景,印象仍然深刻。

《金剛》的種族和性別定型,以及歐美殖民主義,將繼續是學者討論不休的課題;但在今次的紀錄片中,最落力辛苦養大失去母親和熱帶森林的小象和猩猩BB,然後把牠們放回大自然的,是當地的原住民工人,男與女。

希望保護動物的意識,能在我們的下一代傳揚開去。

2012-07-07

囝囝是個哲學家


(照片來源:HubbleSite)
 
頭先同老婆嗌交,我匿埋入房。囝囝走入嚟,話:「爸爸,個宇宙好大,唔好嬲啦。」結果,我和老婆又馬上和好如初。 
Franklen Choi @ facebook May 4, 2012 at 20:37

小時候,很喜歡到太空館。最有印象的展品,是地下展覽廳放映的一個錄像。陽光普照下,觀眾俯視一對男女,舒服地躺在足球場內,然後鏡頭逐漸拉遠:男女變得愈來愈細小,出現了球場所在的公園,然後是公園所在的街道、附近樓宇、地區、香港島、亞洲、太平洋、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直至宇宙,而這個宇宙還在不斷膨脹中。鏡頭稍為停頓,然後急速抽近,一直到再見到該對男女為止。

今天我們知道,人類並非處於宇宙的中心。相比起浩瀚無垠的宇宙,地球只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黯淡光點,周圍還有億兆個星辰。有些在晚上肉眼看到的星星,可能在億萬年之前已經爆炸毁掉,我們見到的,只不過是星光穿越時空時的餘輝。其他的星球,亦未知有否生命存在。

地球最初只是一個炙熱融熔的球體,生命誕生在地球誕生後的十億年內,人類的祖先要再經過三十六億年,才能夠在土地上出現。恒河沙數,今天我們能夠活在這顆玲瓏剔透的藍白星球上,其實十分幸運。

從外太空看來,地球就像懸浮著的一粒微塵。偏偏總有一些寄居在這粒塵上面的過客,認為別人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有些當權者甚至為了一已的野心,清洗異族;或是掘出億萬年以來深埋在地殼的致癌輻射物質,耀武揚威,在無限宇宙的一個渺小角落裏頭稱皇稱霸,自以為是,其實十分幼稚。

憤怒源自偏執。囝囝無非在提醒我:能戒除憤怒,就像陶醉在眺望夜空般,忘卻自我,讓自己不再受自我中心之苦,把注意力放在更有意義的價值上面,包括修補與家人的關係、參與推動公益事務,及鼓勵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昂然站立在大地之上,為我們地球的福祉發言。

原來,我雖然唸過哲學,囝囝才是哲學家。



《木星石》:有塊外形像木星的細小隕石,偶爾來到地球上,被小孩拾起,後來又回到浩瀚的太空中翻滾,直到有一天,又被另一星球上的小孩拾起。本繪本講述字宙的形成和生命的循環。小孩的慧眼,教我們看到平凡事物的豐富內涵。













2012-06-28

何佐昌: 超越傳統 找回自我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於較早前舉行了性別公義論壇,我有幸獲邀為講者。以下是「普世合一運動暑期牧職實習計劃」學生何佐昌的報導。


(下文原載於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網頁)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已於六月十日下午在九龍佑寧堂舉行了第四次性別公義論壇,題為「一個全職爸爸的深情剖白」,由全職在家照顧小孩子的爸爸蔡建誠分享他選擇在家照顧小孩所面對的困難和經歷,以及他對於社會性別公義的看法。

重新定義家庭崗位及角色

蔡建誠首先為家庭中兩性的角色分配重新定義。他指出自己作為全職爸爸,並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家庭角色分配倒轉,由「男主外,女主內」轉為「男主內,女主外」,因為全職爸爸背後其實有很多女人幫忙,包括會主動做很多家務的太太,及他出外兼職教書時幫忙照顧囡囡的嫲嫲或婆婆等。因為他對於傳統家庭角色的定位 [定型] 反感,認為自己身為男性,應該要反省自身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因而想到其實兩性可以不受傳統束縛,彼此配合並自由決定適合自己的家庭角色和工作。

他認為這個選擇和他反叛的性格有關。「完成預科之後,原本香港大學數學系取錄了我。在那個年代,入讀港大的機會是很難拒絕的。不過,我卻喜歡研究電腦,所以不理會父親的反應,就選擇了城市理工學院讀系統分析,後來又再轉到浸會學院讀社工。」到了現在,將要完成博士學位的他,本來是可以繼續當政策研究員的,卻因為他不希望他人代為照顧孩子,所以決定當一位全職爸爸。

蔡建誠也分享這四年多來照顧孩子的困難。首先面對的是他不善於打理家務和照顧孩子。傳統教育和觀念認為照顧家庭是女性的工作,所以他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過相關訓練,因此,在第一位孩子出世之前,他曾嘗試多次以洋娃娃學習幫嬰兒洗澡。學習烹飪也是他其中一項任務。「一般香港的中式烹飪書是不會花篇幅教一個不懂下廚的人炒菜的具體步驟,所以,我曾電郵至海外的一位中式烹飪專家求助,她回覆來的是數頁紙的方法。」

傳統社會對家庭照顧的認識和態度亦是一大難題。蔡建誠分享,他全職照顧孩子後曾有朋友問他為何不出外工作、是否被「養懶了」,這正反映出社會不太認識家庭照顧者的工作。「家庭照顧雖然是很基本的工作,但其實最重要亦很需要智慧,不過因為社會普遍認為女性理所當然懂得打理家務,就會忽略了提供支援。」他認為,政府應該為家庭照顧者提供支援,例如幼兒和老人暫託服務、上門為病人提供物理治療、社康護理等,讓照顧者可以有喘息的空間。

籲更多男性推動改變

經濟壓力亦是困難之一。作為全職爸爸,在沒有兼職工作前,成為經濟依賴者要面對很大的心理壓力。有參與聚會的全職爸爸指出全職媽媽雖然也成為經濟依賴者,但社會普遍覺得理所當然;另一方面當全職爸爸依賴妻子的收入時,妻子亦會面臨壓力。因此,蔡建誠認為政府應該仿傚外國,為家庭照顧者提供照顧者津貼和退休保障,舒緩經濟壓力的同時,更肯定了她們對社會的貢獻。他認為,除了政府需要回應之外,商業社會的運作也要對家庭友善,例如減少工作時間、設立彈性上班時間等等。

他盼望能以男性的身份,嘗試推動社會重新審視家庭角色分工的問題和認識家庭照顧者的工作。他希望其他男士都可以一同推動改變、發聲分享,因為作為傳統性別分工的得益者,男性角度的反省和分享可能更有說服力。

紙船

香港是中國僅有的自由土地,雖然是彈丸之地,卻因為獨特的歷史,同時保存著許多自古傳承的中華文化遺產,包括粵語和正體漢字,我能生於之地,自覺幸運。

今天早上,囝囝摺了一大隻我也不懂得摺的紙船,我打開 Youtube 讓他看看許冠傑唱作填的《紙船》,向他解釋歌詞的意義,介紹許冠傑是誰,然後一起唱,學打拍子,他很喜歡這首歌,我們唱了很多遍,囡囡則在旁打搖鼓。陶醉了一個早上。

當我向囝囝解釋許冠傑是誰時,說到當年許冠傑又作曲又填詞又結他又主唱,我腦海想著的,是當年本地粵語歌曲被視為低俗,流行曲只有英文歌和國語歌,許冠傑是香港樂壇上首創以廣東話諷刺時弊、抒情寄意的人。

很希望有天能與囝囝一起深入認識粵語這項文化傳承。

2012-06-27

對《爽報》報導的澄清



謝謝《爽報》印刷版今天對我家的報導 (V14-V15頁)。

以下是我對《爽報》報導的澄清:

太太在家生育的決定,完全與公立醫院是否缺乏床位無關。正如我多次向記者表示,在家生育是主流醫院生產模式以外的嚴肅選擇 (需注意安全),「雙非」是人口政策的課題,兩者是不相干的。

硬是要把兩者拉在一起,只會阻礙理性探討本地「在家生育」的可能性。「在家生育」在很多先進國家裡,根本不是議題。

讀者若想詳細了解我們在家生育的經過和心路歷程,請參考以下的文章:


2012-06-21

應限制店舖售賣鏹水

今天蘋果日報的標題是「馬騮山屠夫 淋鏹虐猴」。無論是鏹水淋人還是淋動物,都是愚昧和兇殘的。兩年半前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酸暴力的文章,呼籲禁止香港店舖售賣鏹水給一般消費者﹝工業用途除外,但需登記),可惜沒有什麼人需會。 我本身就是一個關注acid violence的 facebook 群組的成員。這裡不方便貼上一些在巴基斯坦遭潑酸致毀容的婦女和兒童,康復後慘不忍睹的照片。如果讀者看過的話,我保證你會馬上同意我的看法。
「酸暴力多發生在亞洲地區,但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通常大部份受害者為女性。在孟加拉、印度、柬埔寨、巴基斯坦、阿富汗甚至中國等地區,潑酸的行為往往是家居暴力的一種﹝受害者包括小孩﹞;或是有人因求愛不遂而報復;或是男方不滿嫁妝;或可能只是對所謂「不守規矩」﹝如「去上學」﹞的婦女的一種懲罰 (註1)。由於執法部門緝兇不力,腐蝕性液體又隨手可得,﹝性別﹞壓迫和暴力便很容易以酸暴力的形式出現。在很多個案裡,受害人即使經過治療也永久失明、 毀容和傷殘,有些更受到社會人士的歧視,需要醫療、法律、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援。」《關注酸暴力》


2012-06-15

《明報》訪問的未發表內容



《明報》6月14日對我的訪問,由於篇幅所限,有部份內容未能刊登,但我覺得記者顏小姐問了些很有意思的問題,經她的同意,在下面發表: 

        1. 當全職爸爸照顧2名子女,最辛苦、難適應的事是什麼?
像大部份男性一樣,我之前在傳統性別分工的環境下養大,小時從來不做家務。碰巧,兒子還是個嬰兒時,是個「高需求寶寶」 (high-need baby),性情很剛烈 (intense),很難帶,夜晚很難入睡和睡得熟,試過每小時醒來一次,而我也是同樣有強烈自我意志的人。我花了很多時間去處理他的睡眠問題,我的揍仔網誌早期很多文章都是關於他的睡眠的,及我在當中的自我再認識。那時基本上每天都想放棄博士論文,因為有時一天睡眠可能不足四小時,實在太辛苦了。


女兒出生時,兒子已差不多三歲,能一覺睡到天亮,而囡囡又遠較哥哥好訓。當然,我對育嬰已較先前有經驗,在解決嬰兒睡眠問題方面,在親密育兒(Attachment Parenting) 和睡眠訓練 (Sleep Training)中找到一個偏向前者而又適合自己和BB的平衡點 。可是,還要兼顧學業,近年還要晚上備課為兼職教書,壓力其實非常巨大 (雖然育兒基本上是件快樂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不可思議。幸好有婆婆和輪流幫忙,在我外出教書時照顧囡囡。


2.得知你在最初做全職爸爸的2年,聘請了家務助理做[大人的]飯,那時才開始學烹調,為何不考慮一直由家務助理做飯?

我有一個奇怪的想法。我認為不懂做飯的成人,無論學歷有多高,基本上在成長上是不算最完全的,因為做飯是一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活技能。香港的中產家庭聘請女傭很普遍,這在很多先進外國可能是匪夷所思。這當然不是要所有成人成為家中的廚師或營養師 (港人工時全世界最長,生活指數又高,聘請外傭然後父母外出工作無可厚非);但若只懂煮即食麵的人,親力親為試試做飯這種高技能工作,可能比很多外面的受氣工作更有滿足感。

順便一提,有時到朋友家中吃飯,享用他們聘請的外傭所烹調的菜餚時,雖然我必會感謝主人家的邀請,但我總會走去他們的廚房,向他們的外傭親自道謝。


3.你現時最拿手烹調什麼?哪數個港式家常小菜你最常煮?

港式家常小菜。我也不知道算不算拿手,但家人愛吃。其實煮那些人餸, 要看季節天氣、當造蔬菜、食物寒熱性質、家人身體狀況等而定。舉例,若小朋友感冒初癒,會整清蒸鮮魚、清炒菜心、煲粥。又若家人近來燥火,則少煎 (我從來不炸),少溫熱食物 (如牛、雞、蝦),和不加薑和辣椒炒等。有時個晚想食全素,會用豆 (如紅腰豆、雞心豆)代替肉。

太太特別愛吃梅子蒸排骨、金針雲耳或北菇蒸雞、酸甜雞柳、西芹腰果雞丁和節瓜蝦米粉絲; 囝囝特別愛吃煎雞翼、鮮茄洋蔥煎豬、鮮茄炒蛋、炆蘿蔔魚蛋和咖喱南瓜磨菇;囡囡則特別愛吃清蒸鮮魚和喝所有湯類。另外他們全都愛吃我的白汁西蘭花吞拿魚粟米松子仁螺絲粉和波蘿雞粒提子乾炒飯。


4. 你會很關注食物的健康與營養嗎?例如,我知道你會選用有機的蔬果、帶兒子到農場。

帶兒子到農場是想讓小朋友明白農夫的辛勞和珍惜食物。我認為應要向小朋友提供多樣化的健康食物,包括均衡的營養、和只用極少量的鹽和糖調味。我會盡量用有機的材料 (如麵粉),部份食物有時也是有機的(如雞蛋、豆腐、蔬菜、調味湯料、蘋果等)或本地的(如蔬菜)、走地或無加入激素的(雞、豬) (後補: 我們也會購買公平貿易產品) , 不過若所有食物都是有機,開支會很昂貴,不是我這個收入的家庭負擔得的來的,所以只能盡量做,和減省花在自己的身上的開支了 (基本上我是個很慳儉的人:-)。

我為小朋友預備了一周的日間菜單 (晚飯每日與太太商量,有時也問囝囝意見),大致上每一至兩星期重覆一次,每天每餐不同,這樣小朋友不但吃得健康,也不會悶。我每天也不用費煞思量,一星期前已選購好所需材料,也不需要像兒童食譜般把食物弄到吸引小朋友的有趣形狀。

不同種類的五穀有不同的營養素,我的小朋友一周吃到的主糧,包括糙米白米飯、全麥饅頭、半麥麵包、粟米、薯仔(連皮)、燕麥皮、蕎麥麵、黑麥餅等。以前我還會用小米+印弟安麥+糙米+白米+五色豆煲粥,現在懶了許多 :-)。

順便一提,我和囝囝囡囡日間基本上是蛋奶素食的,我們也盡量減少對乳製品的依賴,如於早餐時以果仁醬和磨碎的種子和午晚餐以豆腐去代替肉類蛋白,及以燕麥奶、豆腐、豆漿、黑芝麻、綠葉菜等去代替乳製品提供鈣質等。

我們很多食物都是自家製的 (雖然花點時間,但其實慳錢),例如:
  • 自製鬆餅 (一次整好一大堆然後急涷)、曲奇
  • 自製麵包PIZZA
  • 自製乳酪
  • 自製麵包和蛋榚(用麵包機), 但我們也會在小店買無防腐劑的麵包。
  • 用攪拌機喝鮮果汁(果肉連汁加水一起攪, 其實是「吃」流質生果,連纖維一起喝)
  • 不買市售班戟 (Pancake) 粉, 自己調蛋漿
(以前有自己包餃子和自製有機豆漿的, 現在太忙,沒有了......)

購買包裝食物時(如作為早餐),我會細心檢查它們的成份標籤,盡量減少可能損害BB健康的添加劑 (特別是防腐劑、人造味道和人造色素) 和過多的鈉 (>600mg/100g) 和糖 (>15g/100g)。其實我會偏向低鈉 (<=120mg/100g) 和低糖食物/飲料的(<=5g/100g).

我盡量不讓BB吃到味精、高鹽、炸油、反式脂肪、基因改造和垃圾食物(如美式快餐店的部份食物) (有時外出只能自備食物)。


5. 子女最愛吃你煮的什麼小食、菜?

哈,囝囝 (四歲)乜都食,尤其生果和蔬菜,他每天食五份蔬果,不偏食,我很高興。囡囡 (快歲半) 則愛吃豬肉和雞肉、魚、青菜(剪碎撈飯)、豆類、意粉/通粉/黑芝麻撈飯,「啐」雞脾啐得津津有味 (肉汁含豐富鐵質)。生果則目前只愛橙和香蕉。

我有一個理論: 每個小朋友的生長速度不同,若自出生後向小朋友提供 (不是填餵) 均衡的健康食物,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體質和需要自行調節所需的各類營養素的量 (就像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我的囡囡是自出生起便是體型屬偏小和偏輕(即胃口小)的那類 (體重曾經只有3個百分位,囝囝則曾經高達97個百分位,性格體型各有特色 ;-),所以她需要吸收營養最濃縮的食物 (高卡路里但體積少),故此她愛奶類 (豆奶、燕麥奶、人奶)、肉(汁)/蛋黃(含豐富鐵質)和粉/飯(含豐富澱粉質),不太愛纖維多、飽肚但營養不夠的水果 (橙汁和蕉例外,因為橙汁的維他命C可令植物性食物[如綠葉菜 /乾果/豆腐]的鐵質更易吸收,蕉則含豐富澱粉質)。到她長大後,我相信她會改變她的喜好的。


神舟九號

神舟九號快升空了。小時候,我也愛聽太空人上月球的故事。年紀大了後,每一次人類送太空人上太空,我都想:每個累積數以百億元計的發射計劃,除了醫學和生命科學等科研用途外,還有軍備競賽的目的,當然還用來宣揚國族主義和眩耀國力。若當中部份資源用在保護地球稀有物種,或用來掃除文盲,多好。

2012-06-14

顏紫燕﹕全職煮父炮製健康美食






(本文載於《明報》,2012613)

4年多前,蔡建誠(Franklen)決定將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由職場走進家 庭,當起一個全職爸爸。由最初對家務一竅不通,到今天育嬰烹飪知識都得心應手,他更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及理論。趁覑父親節,我們邀請了這位家庭煮「夫」提供 兩個簡易製作的小食食譜,教大家如何令家人吃得健康。

不想假手於人 留家育兒

Franklen未做全職爸爸前,是政策研究員。4年多前,太太懷孕,由於太太的工作較穩定及有發展機會,再加上他們不想把育兒責任完全假手他人,於是夫婦倆便作了一個重大決定,丈夫Franklen決定留在家中育兒及完成博士學位。

長子今年4歲、女兒快1歲半,Franklen自言花了不少心力照顧他 們。「兒子還是個嬰兒時,是個『高需求寶寶』,很難帶,他晚上很難入睡和睡得熟,試過每小時會醒來一次。我有時一天睡眠可能不足4小時,實在太辛苦了。」 現時Franklen邊湊仔,邊兼顧學業,為兼職教書備課,直言壓力甚大,幸得長輩幫忙,解決問題。

由一竅不通 煮出8人飯餸

在當全職爸爸的初期, Franklen對烹飪可說是一竅不通,曾經特意回老家,請媽媽講解煎、炒、蒸、煮、炸、燜等不同烹調方法。「當時我們聘請了家務助理,每星期來三次,為 我們預先煮好一至兩晚的成人餸菜,而我則負責兒子的早餐、午餐和兩次茶點。同時,我買了一隻生鐵鑊,苦練『炒』的中式烹飪法。平日,我們會一邊吃家務助理 煮好的菜,也一邊吃我額外烹調的一、兩碟餸菜。」

為了改善技術,他除了從家務助理處偷師外,還買了很多烹飪書籍,看了很 多教學影像,也寫信到外國的中式烹飪網站請教。「由於有兩年練習期,後來沒聘用家務助理,我馬上能接替她的工作了。之後更不時請朋友來我家食飯,試過做8 人分量的菜,考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連他的外母也讚他炒的菜夠「鑊氣」,給他很大的鼓舞。

Franklen教路 吃得健康小貼士

  • 均衡飲食 常換款式添新意;預備一周的日間菜單,每一至兩星期重複 一次,每餐的食物款式不同,令小 朋友飲食均衡,吸收來自不同種類的五穀營養素,包括糙米、白米飯、全麥饅頭、半麥麵包、粟米、連皮薯仔、燕麥皮、蕎麥麵、黑麥餅等
  • 因應身體狀選菜式;考慮季節天氣、當造蔬菜、食物寒熱性質、家人身體狀況。例如,若小朋友感冒初癒,他會清蒸鮮魚、清炒菜心和煲粥
  • 偶爾全素;有時吃全素,會用紅腰豆、雞心豆代替肉
  • 少落調味:只用極小量的鹽和糖調味、不用炸的烹調方式
  • 選擇有機:盡量用有機材料,如麵粉、雞蛋、豆腐、蔬菜、調味湯料、蘋果等,又或用本地蔬菜、走地和無加入激素的雞、豬
  • 留意成分標籤:購買包裝食物時,查看成分標籤,盡量減少添加劑、避免吸收過多的鈉和糖;不讓BB吃味精、高鹽、高油、反式脂肪、基因改造和垃圾食物

2012-06-13

劉嘉蕙: 全職爸爸 FTP 潮爆湊仔秘笈


(本文載於《蘋果日報》,2012年6月13日)

編號 FTP002: Franklen
年資:四年

遊行當親子活動

女人愛分享,很自然就會圍埋講湊仔經。全職爸爸界不流行三五成群,在網上論壇也成不了氣候。做全職爸爸四年的 Franklen 想鼓勵父親育兒,特地開 Blog《原續父職》寫文章。做過政策研究員的他,寫的都是很紮實的題材,討論社會應該如何支援育兒工作、反思傳統性別角色,不像一般媽媽開的 Blog,講?尿片哪裏抵買或張貼 BB肉照。

假日,一般父母帶小朋友去公園、商場, Franklen 帶一對子女去遊行、反自駕遊、爭取乾淨空氣,通通有份,「社會習慣分隔大人小朋友活動,食飯分開食;其實小朋友都好想參與大人世界,都想保?地球。我帶仔女去六四集會,他們不會覺得悶,反而好興奮,爭住點蠟燭。」

老婆支持最重要

Franklen 說,「全職爸爸」不是性別角色調轉、「男主內、女主外」咁簡單,深層次的看,是兩性如何分擔家庭角色,促進家庭和諧。

「傳統中國人家庭,媽媽湊仔,爸爸放工後全不過問。如果爸爸留在家湊仔,會被覺得無出息。其實女人也不是生來就懂得做照顧工作,調轉可能有爸爸渴望湊仔。我關注的,是破解性別定型,令兩性都能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得到社會及身邊人的支持。我們的政府不重視育兒工作,但我想講,好多偉人都係媽媽湊出嚟。育兒工作對社會好有貢獻,政府應該給予更多支援及肯定。」

全職爸爸的關鍵,來自爸爸的決心,還有媽媽的支持,「有些男人因為失業才留在家湊細路,老實講我擔心,湊細路不是你坐梳化睇電視飲啤酒,由得小朋友自己玩,那些人要諗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喜歡湊;另外媽媽也有責任,很多男人自細不做家務,初初湊仔難免姐手姐腳,如果女人睇唔過眼抱住『你都係唔識,我幫你做埋』的心態,男人會唔開心。」

  • 遊行,有時連大人都怕辛苦, Franklen 堅持一家四口齊齊撐,反自駕遊示威時還讓兒子騎單車出場,謀殺記者菲林。
  • Franklen 年年去六四集會,也教育下一代,「我簡單解釋故事,話有班學生想幫個社會,但有0的壞大人打壓佢地。」
  • 湊仔強項是0氹訓覺,「爸爸的老牛聲是一流的催眠曲, BB當我係天王巨星,陶醉到訓著。」
  • Franklen 大仔四歲,三年後才生細囡,他說特登安排相隔三年,比較好湊。

2012-06-12

Elsie 陳:全職爸爸談湊仔經 煮飯換片育父子情



( 本文載於《星島日報》,2012年6月12日)

今個星期日是父親節,Elsie覺得現代父親已不只可以「主外」,還可以「主內」,男性肩負育兒工作,比起女性毫不遜色,Elsie最近認識了一位「全職爸爸」蔡建誠,他和妻子扭轉「男主外,女主內」主流模式,由妻子出外工作,而他毅然放下工作,留在家中照顧年幼子女,他育兒的心路歷程比女性豐富而複雜,他為全職爸爸的身分自豪,也堅持夫婦只要愛子女,毋須執「誰內誰外」。

時移世易,家庭模式隨之改變,父或母都可選擇工作或留家育兒,Elsie同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和服務總監麥鏡英傾過,他們都認為,香港父母的壓力很大,養兒育女耗費甚巨,許多「雙職家庭」都聘請外傭照顧子女,但長時間把照顧責任假手於人,親子問題也逐漸浮現,不少父母只好另謀對策。

兩人均認為,在經濟情況容許下,「全職媽媽」和「全職爸爸」又再出動,他們選擇放棄工作,留在家中全心全意照顧子女,而另一半打拼事業,不過,在傳統社會,男性「湊仔」是一件醜事,現代社會相對開放,不少男性也願意參與照顧子女的工作,同時女性也有能力建立事業,夫婦二人只要達成共識,男性成為「全職爸爸」就不再尷尬。

麥鏡英笑言,「我也當過一年半的『全職爸爸』,那段時光非常美妙,我跟小朋友的關係非常親密,他會主動擁抱、親吻我,父子感情更加鞏固,另外,我發現男性與女性的育兒方法不同,女性較保護子女,而男性傾向探索式教育,譬如我會帶兒子到超級市場,給他金錢去選擇貨品,我只在遠處觀察他的行為,讓他自行探索新事物,但這個方法卻不為太太接受。」

照顧子女不分父或母,蔡蘇淑賢笑言,中國人常說「子女緣」,指的是父母和子女共處的時光,父母雙方都有責任付出時間、心力照顧兒女,互相了解脾性,而現代父母除了賺錢養家,兩人更應靈活變通,互相補足,提供一個有質素的家庭環境予小孩,當然社會政策、經濟環境也要配合,小孩子才可快樂成長。

Elsie知道,香港保護兒童會早前邀請「全職爸爸」蔡建誠為大型座談會《爸爸做得到》擔任嘉賓講者,向現場逾一百位參與家長講述他的育兒技巧,分享他作為家庭主「夫」的經驗,並解答現場家長的育兒問題。

育有四歲兒子和兩個月女兒的蔡建誠同Elsie講,「我已經成為『全職爸爸』四年,當時大兒子剛出世,我和太太都不打算聘請外傭,故必須有一人留家照顧孩子,當時太太的工作甚有發展機會,而我打算攻讀博士學位,最終決定由我辭去政策研究員的工作,留在家中育兒兼讀書,我覺得這並非大不了的事,因為我認為男性也有責任參與育兒工作,當全職爸爸也是一份重要工作。」

他感歎道,「無可否認,主流價值觀對男性的期盼依然存在,社會仍然對男性育兒有許多偏見,幸好我得到太太的支持,並無感到太大的心理壓力,但話說回來,社會對『主婦』、『主夫』的尊重也未見提升,他們的貢獻往往被忽視,留在家中照顧小孩、老人、傷殘人士,也需要花上大量時間、心機,他們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勞動者。」

打破性別定型的界限後,蔡爸爸便踏上育兒之路。他坦言,全職家庭工作者的辛酸不足為外人道,「我並無『家庭工作』經驗,初時也會驚訝湊仔、煮飯原來是困難的任務,我不懂得換紙尿片、幫嬰兒沖涼和洗頭,也不懂得煮飯,一切從頭學起,我請教育兒網站、閱讀大量育嬰書籍,到網上找食譜,慢慢才學會育兒的技巧,而煮菜就經過艱辛苦練,現在才稍見成績。」

「照顧子女是苦中有甜,記得兒子大約兩歲的時候,我帶他到尖沙嘴的香港文物探知館參館,離開之時剛巧下雨,我跟他在館外的長廊坐下,一邊看雨景,一邊分享米餅,雖然只是一件瑣碎事,可是沒有充裕的相處時間,我們不能感受到這平淡的幸褔,到了現在,我出門時,兒子還要吻我兩次,這是金錢買不到的親近。」蔡建誠笑說。

Elsie覺得,時代進步,男女都可發揮長處,各施其職,故誰主內、誰主外已不重要,只要小孩獲得充分照顧,活在父母的關愛下。另外,如讀者想知更多蔡建誠的育兒心得,可瀏覽他「原續父職」網誌,http://continuum-fathering.blogspot.com/。

2012-06-11

嬰兒主導戒奶的相片 Photos of Baby-led Weaning

Perhaps I was the first one in Hong Kong to introduce the Baby-led Weaning approach (please read my previous posts). My son is now four years old, and my daughter is one year and a half.  Both were offered finger foods when they were six or seven month old, and were almost never spoon-fed. They always feed themselves. My wife and I have been accustomed to the curious eyes of others when eating out with our kids.

當我成功為囝囝和囡囡引入固體食物時,我不是使用傳統的方法,即用匙羹餵 BB 食糊狀食物 (如粥仔)。除了四年前的一兩盒外,我再也沒有買過那些標誌著「嬰兒食物」(Baby food) 的盒裝或樽裝食物 。兩個孩子都是採用「嬰兒主導戒奶」法引入固體食物,以下是一些舊相片。

我現在的囝囝 (四歲) 和囡囡 (歲半),自己食得好好,從來不需人餵,可自行進食。他們自六七個月大開始,已經和家人同枱用餐。

關於「 嬰兒主導戒奶」法,請參考這篇文章: 《從母乳餵哺到由嬰兒主導戒奶》


IMG_7928IMG_0999IMG_1324IMG_1342IMG_1367IMG_1710
IMG_2259IMG_2511IMG_2790IMG_3045392363_10150445277979368_649849367_8419182_790177150_nIMG_7927
IMG_7956IMG_8058IMG_8074IMG_8077IMG_8079IMG_8087
IMG_8248IMG_8784IMG_8954IMG_8957IMG_8978IMG_8980
Flickr 上的相片集 Baby-led weaning - DS 與 DD

2012-06-04

六四必會平反



八九六四事件發生後,當時我這位剛畢業的理科生,才開始想去認識中華文化。我第一本看的書,是「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體驗》(1946年),唐先生解釋「主體性的真理」與「客觀性的真理」的分別,令我嘆為觀止。

之後我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理解,仍然只是皮毛 (文章更充斥著洋化中文 :-);而且在身份認同上,我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多過是中國人。但是,無論做義工、教書、做社工、寫文章、湊小朋友、再教番書,當我談及他人的存在處境時,我都會問自己:「我 Feel 唔 Feel 到我所寫所講嘅嘢係真嘅呢?」,Feel 到的話,我才會放心去講,去寫。

如果六四對我有什麼影響,這就是最大的、終身受用的影響。


今天晚上,我將會第二十三次去六四燭光晚會。我會再與太太、囝囝和囡囡去,我還叫了未去過的母親同去。我還叫了很多未去過的朋友去。

與整年未見的關社朋友重聚、與數以萬顆沉重的心靈一起沉重。

然後燃點一點燭光,對孩子們的未來保持希望。一年到晚,除了反對核電污染地球外,我認為沒有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


民間傳天安門廣場當年發生屠殺,其實可能只是流言,因為真正的殺戮在長安大街;但中國官方說北京當晚沒有發生屠殺,則是徹底的謊言:當年雙腿被坦克輾碎的方政獲准入港,是一個不尋常的信號,因為他是八九六四北京屠城活生生的見證。

我認為,來年中國可能會有大變化。雖然平反六四不等於有民主中國或民主香港,但萬事起頭難。今晚六四廿三周年燭光集會,我的囝囝和囡囡,將會再與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參與這項世界紀錄,立此存照。


2012-06-02

社會問題家庭化、私人化──談外傭與外傭僱主之間的矛盾

( 本文亦載於《明報》,論壇版,2012年6月21日 )


近年關於外傭居港權的爭論,反映了香港社會長年累積的外傭僱主僱員矛盾,最近有報章更引述一中介公司稱,「香港炒家傭數字冠絕全球」(蘋果日報, 2012520)。作為一位育有兩名孩子的全職爸爸和前社會及勞工政策研究員,以下是我的觀察。

作為僱員的,她們可能不知道,聘請她們的僱主,雖然社會美其名叫做「中產階級」,但香港的生活指數驚人,很多中收入家庭七成以上的收入投放了在供樓/租金、醫療保險、子女教育和稅收上,用在衣食交通的收入可能只比一個基層雙職公屋家庭的略高,一樣需要節衣縮食。雖然高通漲下每月三千多元人工是全港最低 (不過加上醫療伙食等可能超過五千元),對外傭僱主可能也是可觀的負擔,他們「挑剔」、「奄尖」只是想無後顧之憂,希望家居環境安全衛生、家人健康舒服。而他們往往也是長工時的受害者,或工作缺乏滿足感、承受著老板的氣和職場壓力,又擔心子女的教育問題,是步伐急速、精神緊張的城市人。

作為僱主的,他們可能不知道,他們所聘請的外傭,是離鄉別井、本身帶有巨大的養家壓力、來自截然不同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風俗迷信、社會節奏和生活 習慣的地方,「相見好同住難」,何況是差異如此巨大的兩個不同國度、忽然要廿四小時相處的陌生人? 家務和照顧工作基本上可以是「無時停」的工作,香港本地的家務助理和起居照顧員是要培訓考試的、照顧老弱傷殘的工作需要眾多知識與技能,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手辦眼見功夫」。香港的居住環境擠迫,外傭出國前勞務公司可能根本沒有向她提供過適當的入職訓練和心理準備 (蘋果日報,同上)


真正的無良僱主/無良僱員永遠只是少數。若僱主與外傭雙方平時能多些溝通和諒解,商量哪些要求必須達到 (如家居衛生安全、勞工法例標準等)、哪些要求可以放鬆,怎樣可以互相支援扶持,令事情辦得大家開心滿意,無法遷就才考慮解除合約,理應能減少些怨恨。

更重要的是,上面的分析顯示,部份外傭與僱主之間的矛盾,其實是由於很多社會問題私人化、家庭化所造成。香港政府在這方面責無旁貸,而且可以做的事很多,例如應該主動要求輸出國政府辦好外傭培訓、撥款鼓勵本地志願機構上門向外傭提供在職培訓、改革稅制的公平性減輕中產人士的負擔、及設法在房屋、醫 療、教育、勞資關係等問題上減輕香港市民的壓力。

2012-05-27

日記十餘篇

6月10日(父親節前一星期日),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將舉辦一個性別公義論壇,邀請我分享全職育兒的經驗。歡迎各位出席賜教。
http://www.hkcc.org.hk/acms/content.asp?site=hkcc&op=showbyid&id=14667
26 May 02:49

************************
 今早妹妹又把家裡的東西周圍擺了,全屋凌亂不堪,想同佢出街玩, 但搵左半個鐘,都搵唔到佢對鞋, 搞到我有啲燜憎, 心想: 我最近記性已經差,你仲要擺係啲我搵唔到0既地方,係味想激死我呢? 深呼吸後,回心一想,可能佢咁做,係想訓練番我0既記性同耐性啫,所以我又無嬲了。

雖然佢對鞋, 真係消失咗。
19 May at 16:41

************************

中三學生黃之鋒:「 我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就是『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 當雞蛋奮不顧身撞向石牆,石牆被一下一下的撞擊,久而久之,高牆就會碎裂,漸漸倒下。持著這個信念,我則決意走上街頭,繼續盡自己的一分綿力,與那個不公義的制度抗爭到底。」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joshua-wong/%E8%B8%8F%E4%B8%8A%E7%A4%B%E9%81%8B%E8%B7%AF-%E5%80%8B%E4%BA%BA%E7%B6%93%E6%AD%B7%E%88%87%E7%90%86%E5%BF%B5%E5%88%86%E4%B%AB/10150473287375121
16 May at 11:55

************************

我現在教囝囝不要亂踩螞蟻,見到四腳蛇讓牠走。好的,以後甴曱我盡量活捉後把牠送走,蚊子則盡量驅走。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10560
13 May at 02:59

************************

我家裡的15歲 (人類76歲) 貓貓,兩年前的農產新年因為第二次「痾爆肛」流血不止,獸醫切除了他的部份肛門腺,屁股周圍剃光了毛。兩年多以來,那兒無法再長出新毛,光禿禿的,很難看,獸醫懷疑因為他精神緊張。隨著我這年以來的心境改變,最近我發現,他屁股終於再度長毛。我很高興。
12 May at 02:32

************************

要我的孩子接受這種貨色的教育?NO WAY!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934995096210&set=a.10150934995036210.470190.721251209&type=1&theater
11 May at 13:25 

************************

與大部份受公帑資助的社會服務機構一樣,香港的大中小學均面對龐大的私營化、市場化和管理主義的壓力,若機構本身缺乏民主文化,壓力便層層向下推卸,很多前線老師飽受各樣的監管壓力。這是一位勇敢的老師寫的分享文章,相信很多老師會感同身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45169112202930&id=100001295326155
9 May at 11:08

************************

頭先揭起床舖吸塵, 有個罅位我行唔到入去。結果請囝囝幫手,搞掂!所以我明白以前啲人點解覺得童工係咁緊要。:-)
6 May at 12:14

************************

其實不止是少數族裔學童的融合教育,殘疾學童的融合教育也是失敗的。本來融合教育可能是好事,但若政府不增撥資源,提供相應的支援服務和設法減輕主流教育的學習壓力,「融合教育」只變成政府慳錢的工具而已。

平等機會委員會去年發表報告,批評現行的融合教育失敗;融樂會也擬控告政府違反《族種歧視條例》。總幹事王惠芬指出,少數族裔多年來缺乏教育支援,「由期望等待到失望」。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6/16311578
6 May at 10:57

************************

頭先同老婆嗌交,我匿埋入房。囝囝走入0黎,話:「爸爸,個宇宙好大,唔好嬲啦。」結果,我和老婆又馬上和好如初。
4 May at 20:37

************************

今天 (27日) 另一班最後一堂,與學生做完課程檢討後,竟有學生說以前在學校不知道八九六四的「真相」(他們那時約 -3 歲),教科書只說死了很少人之類,很希望我能說說我的見聞。我聽後既驚訝,又欣喜。知無不言,包括文匯報和大公報當年的報導。

八九六四北京屠城,是改變我輩一生的大事,是改變香港歷史的大事,下一代有權知,有權問。
28 April at 00:14

************************

我個人無法接受自己, 當我與我的兒女親密溝通時,當我向他們分享我的故事時,當我教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時,用的是我以前在學校學到的生硬標準英語,而不是滋養我長大、盛載我族歷史文化的母語。

「若孩子本身語言能力弱、連母語都未能掌握好,就不宜學習其他語言。」
《3歲學4語言 溝通力落後1年》
http://hk.news.yahoo.com/3%E6%AD%B2%E5%AD%B84%E8%AA%9E%E8%A8%80-%E6%BA%9D%E9%80%9A%E5%8A%9B%E8%90%BD%E5%BE%8C1%E5%B9%B4-224441508.html
25 April at 15:28

************************

哈,我竟然可以係對仔女面前,教佢地幫貓貓沖涼, 而手臂上無一度有傷痕。我好開心。
24 April at 11:38




2012-05-25

陳曉蕾:湊仔公



本文載於《飲食男女》,877期。謝謝曉蕾的文章。

    蔡建誠(Franklen)四年來。都在家裡帶孩子。

    他不懂煮菜,最初兩年請家務助理做飯,期間才開始學:先是特地回家問媽媽,何謂炒,煎,炆,煮,燉等等,然後勤練炒青菜:「我覺得最難炒菜,懂得炒,其餘煎炆等都應該好辦。」[Franklen 按:「菜」,其實是指家常小菜,不只是「青菜」,下同。]

    他買烹飪書、看烹飪影片,甚至寫電郵給美國一位專教外國人煮中國菜的美藉華人,問:為何用生鐵鍋,總是很容易炒焦?對方洋洋灑灑寫了幾頁紙回覆!

    「香港哪有烹飪書這樣認真地教,大家都當作是基本知識。」Franklen 說炒菜的秘訣是要用五官:用鼻子聞,薑和蒜頭要爆到有香氣;用耳朵聽,青菜放下去要有聲音,那鍋才夠熱,要用杓子按一按知道軟硬,還有何時放酒、何時放鹽……:「需要好多協調,最初樣樣都要死記,練習了好久才可以隨手炒出來。」

    能夠炒青菜,接著學其他菜式,還特地一次過煮菜給八個人吃,然後才代替家務助埋,負責所有烹調和家務。[太太其實也做很多家務,不是簡單的倒轉傳統性別分工。]

    四年前Franklen太太生下兒子,Franklen 剛好有三個選擇:轉新工、完成博士論文、當爸爸,比較過後,太太的工作似乎相對穩定,Franklen 便決定留在家中帶孩子,並且完成博士學位;一年多前太太又懷產下女兒,他天天帶嬰兒去太太工作的地方,讓太太哺乳,連讀書時間也沒有了。[其實帶的是兒子,是兩年多前的事了。]

    Franklen 當起「湊仔公」,可是全情投入,用足做學問的勁頭。炒菜只是最簡單的例子,說起嬰兒吃什麼,馬上連篇理論,詳情可閱讀他刊登於兩本育嬰雜誌以及放上網的文章《從母乳餵哺到由嬰兒主導戒奶》。幼兒教育,更是大量文章。

    今年初家長老師面談日,這位一手把兒子帶大的爸爸非常自豪 :「你們教的太淺了 [我當時太自大了],我和孩子讀了超過二百本繪本 [其實是我迷戀了兒童繪本而已],由地心讀到星雲,由海嘯讀到火山爆發;玩Snakes and Ladders,已經擲骰由1數到100;現在孩子每星期一起做夏威夷薄餅和藍莓Pancake,每天幫手做家務,根據玩具的大小、形狀和用途,收拾在不同顏色的櫃桶裡……」
   
    老師亦打醒十二分精神,本來上課時說:「媽媽在家煮飯。」看見Franklen馬上加一句:「爸爸也會煮飯。」

    Franklen 很享受當全職爸爸:「很多工作都很重要,但我心目中,最重要的兩種工作是種田和照顧小孩,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和下一代,偏偏兩種職業都是地位低微。」他強調家務不是很簡單地要需要愛心,而是要巨大的知識和技能、需要體力的勞動、高度的時間管理。

    Franklen 說去街市買菜,女小販總比男小販熱情,男小販會說:「你真幸福,有這樣的太太!。」「你太太真幸福!」女小販會說,然後巨細無遺地教買什麼菜,不過最後還是會加多句:「幾時出來做工?最好打工啦。」這令他更堅持以身作則示範男性參與育兒工作,甚至視為社會運動。

    訪問那天,Franklen 很快便煮出三菜一湯,他笑言現在是霸住「爐頭」,太太也投訴沒機會煮飯了。

2012-05-10

「爸爸做得到!」育兒講座演講大綱

3月25日,香港保護兒童會舉辦了一個名為「爸爸做得到!」的育兒講座,對象是育有兩歲以下兒童的父母。我有幸被邀請成為講者,與大約一百名家長分享我的經驗。以下是當日的演講大綱,一按便會播放。想要 PDF 檔案的朋友,請留下你的電郵。

大綱裡面的具體內容,其實很多已在本網誌發表,請讀者找找。若有問題,可留言詢問、賜教,謝謝。

(鳴謝:Harmony Li 小姐重新製作投映片檔案。)

延伸閱讀:做個怎樣的爸爸?







爸爸支持媽媽 媽媽諒解爸爸
為(哺乳)媽媽打氣和擋駕
分擔育兒責任
減低對家居整潔的要求

傳統性別分工不只是觀念
更是自小訓練